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飞艇造价为什么那么高 > 新闻动态 >
尽管歼50与歼36的正式型号名称尚未公开,外界通常依据推测赋予它们这样的代号,以便对这两款六代机进行初步探讨。深入比较二者细节,将揭示更多值得玩味的信息。
(一)歼50:追求极致速度的先锋
从空气动力学的视角审视,飞行速度、发动机性能以及机翼后掠角是影响飞行器性能的关键因素。沈飞版六代机(暂以歼50代称)的机翼后掠角相较于成飞版显著增大,这一设计甚至超过了攻击11大型无人机的机翼后掠角度。在飞行器尝试突破音速屏障时,机翼后掠角需足够大,以避免翼尖因承受巨大震动而受损。因此,机翼设计需更为紧凑。这一细节透露出,沈飞版歼50在设计上旨在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,以满足未来空战中的速度优势需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12月26日,歼20曾伴飞成飞版六代机进行试飞,而仅一个月后,即1月20日,六代机已能进行编队飞行,展现出快速研发进展。
(二)歼36:载弹量与续航能力的佼佼者
进一步对比发现,歼-50的尺寸与双引擎后掠翼配置较为传统。相比之下,歼-36则显得尤为庞大,其体积明显超过并排飞行的歼-20S战斗机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歼-36除下部装备两台发动机外,尾部似乎还增设了第三台喷气发动机。迄今为止,尚无作战飞机采用三台前推力喷气发动机的配置。歼-36上的三引擎设计或许旨在提供更强大的推力,以应对其巨大重量,或支持超音速巡航能力。
歼-36宽敞的机身暗示其内部燃料与武器容量相当可观,使其既具备作为“炸弹卡车”的强大火力,又拥有卓越的续航能力。这一设计定位与成飞与沈飞的不同研发重点紧密相关。成飞主要致力于开发空军战机,如歼20,强调远程打击与强大火力;而沈飞则侧重于海军舰载机的研发,如歼35,注重速度、轻巧与易于起降,以适应航母作战环境。
综上所述,歼36与歼50在追求不同性能特点的同时,均展现出中国航空工业在六代机研发领域的深厚实力与前瞻视野。
